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凹·造·型”版画展参观小记
杨媛
2017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志愿者们受版画系闫辉老师的邀请,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观了名为“凹·造·型”的展览。该展览是美院面向全校开设的版画选修课的教学成果展。
偌大的二层展览厅里,四面墙上都贴满了大大小小的作品。许多作品看起来算不上精致,边线上带着从美术本上撕下来的毛边痕迹,角上留有用铅笔写下的作者的姓名与年份。在简单的布置中能看到作者创造的诚意。一层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恣意的抽象,闫辉老师称其为“感受型”;二层的作品则更写实,是“具象型”。在闫辉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仿佛潜入别人神奇的脑回路里转个不停。
闫辉老师带领赛克勒志愿者参观
首先我们发现铜版和树脂版制作的画面质感大大不同。铜版画可以通过腐蚀的方法做出细小密集的点,变化更丰富,故画面效果更厚重;而树脂版画更注重用简单的线条表现画面,效果更简洁。铜版耗材贵些,树脂版成本很低,很适合缺乏经验的创作者随手发挥。
铜版画
树脂版画
一层的作品以丰富的色彩和粗犷的造型示人。海特技法的特点是可以“一版多色”——一块版可以印出许多色彩不同的独幅作品,他们像亲姐妹一样,虽享有相同的血亲,却个性鲜明,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看到了许多这样“一版多色”的作品,有的甚至看不出来自同一分底板。造型上,同学们可以大胆地探索。比如校园里拾片叶子,便可作为画作的形状元素;一次不经意的印刷,在背景留下成片报纸的油墨,也就作为天然的馈赠留在作品中;女生化妆用的粉底也能拿来为画面的质感增色;有的作品充满了合作的痕迹,是老师同学们一人添几笔的结果……隔着画,我们能感受到难以名状却丰富饱满的情感一点点渗透出来,那是一种偏向直觉的情感,它直接、穿透力强。
源自同一底版的两幅版画
二层的作品更具象,有写实的造型和画风。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把自己某时某刻的心情记录在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否学过美术的同学,都能表达、创作。“非版画专业的同学常有我们专业版画工作者没有的妙想!”在闫老师的解读下,每一幅画作都独特异常,每一个灵魂都熠熠生辉。
闫辉老师带领赛克勒志愿者参观
在“凹·造·型”展览的导览板上,写到:‘海特’技法是一种新式版画制作技法。不同于铜版给人留下惯常的印象——复杂的流程、长时间的制作,它的操作快速、直接而有效。再者,正是这种技法的直接性,可以慰贴到创作者的心灵,创作的主要时间沉浸于印制过程,拿捏和把玩‘油墨味’、‘印痕味’的乐趣。创作者依循初始的直觉,在刻和印的过程中与心灵体验的灵光相遇。
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创作本不是什么需要特别训练才能习得的高贵能力。这次参观使我们加深了对版画的理解,再次感谢闫辉老师的认真指导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