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M. Sackler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

  • 首页|
  • 赛克勒博物馆|
    博物馆宗旨 博物馆简介 馆长寄语
  • 展览|
    当前展览 常规展览 即将展览 展览日历 展览回顾
  • 资讯|
    公告 动态新闻
  • 教育活动|
    讲座 特别导览 活动 活动预约
  • 藏品欣赏|
    青铜 陶瓷 书画 其他
  • 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交通地理 展厅导览 观众须知 团队预约
  • 支持我们|
    博物馆之友 博物馆志愿者

资讯

  • 公告
  • 动态新闻
首页» 资讯» 动态新闻

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与云冈石窟艺术

分享至:
时间:2018-01-15

时间:2018年1月12日——2018年2月28日
主办单位:云冈石窟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承办: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北朝历史不足二百年,其中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时代延续了近一百年,而且是奠定北朝历史走向的一百年。因此,在大同的地上和地下都遗留了无数的北魏文化遗产,墓葬壁画和石窟艺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8年开年,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的摹制作品与云冈石窟部分雕塑来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一展平城时代与众不同的文化面貌。

此次展览的“主角”是位于大同东郊的沙岭7号墓,这是一座北魏时期的地下“豪宅”, 据墓室出土漆皮文字推测,墓主人死于太延元年(435),鲜卑人,是侍中主客尚书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的母亲。这座铲形砖室墓的墙壁上布满了精美的壁画——甬道两侧绘有镇墓武士和镇墓兽,甬道顶部绘有伏羲女娲,墓室两侧是大型出行图和宴饮图,都是典型的汉晋传统文化元素。伏羲女娲手中所持的摩尼宝珠,在不经意间还流露出了西方文化的印记


墓室东壁墓主人像


墓室甬道顶部的伏羲女娲图

沙岭7号墓既有彩绘图像和纪年文字的漆画,又有保存基本完整、内容丰富的壁画,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室北壁车马出行图

沙岭7号墓壁画是大同迄今发现的形象内容最为丰富、精彩的北魏绘画,但是历经多年,壁画局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化、空鼓、龟裂起甲、颜色氧化发黑、颜料脱落等衰变现象。本次展出的是大同沙岭北魏墓壁画摹制作品,是云冈石窟研究院抢救濒临消失的古代墓葬壁画的一次有益尝试。


原壁画


摹本

从2016年开始,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邀请专业壁画临摹团队执笔,组织院内外考古研究专家配合,摹制了沙岭墓葬壁画。这种由专家学者与画工团队的无缝协作方式,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尚属首例,共同研究、创作的作品科学性大大增强。

云冈石窟研究院邀请了姚智泉老师对壁画进行摹制,姚老师创制的传统壁画 “摹制法”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绘制团队多次前往大同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现场观摩北魏人物、服装、车马等形象,在实际临摹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先后三易其稿,并在临摹之前画出线图,以求最大 程度的准确。


姚智泉老师带领的摹制团队在现场讨论

拓跋鲜卑在征服平城后,中原传统文化被他们所借鉴。镇墓武士是方相氏,伏羲女娲与各种神奇动物属于天界想象,出行与宴饮图则是渴望延续显赫、美好现实生活的苍白表达。而佛教则给了拓跋鲜卑另一重慰藉,使他们将希望不再完全寄托于地下世界,而且其表现形式与壁画艺术颇多相似之处,为今人认识平城时代开启了又一扇窗口。


云冈石窟第10窟窟门两侧的天王像

此次展出的文物包括云冈石窟第5窟窟顶佛寺遗址出土的泥塑佛像,以及石窟窟前遗址出土的菩萨头像、立像。


石雕佛像(1991年出土于云冈石窟第20窟窟前遗址)


石雕弟子头像(1993年出土于云冈石窟窟顶东区北魏佛寺遗址)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采集沙岭壁画的信息,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中心应用了多类型全方位空间信息测量手段,如采用GPS测量与全站仪测量对墓葬进行测绘网布控、采用基于多图像的三维重构技术与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墓葬整体进行高精度三维信息测量与采集等。 观众可以在本次展览中体验VR,感受云冈文物数字化建设的部分成果。


  • 关于我们

    赛克勒博物馆 展览信息资讯信息教育活动藏品欣赏
  •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网站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电话:010-62751668邮编:100871

京ICP备05065075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 号